类似于Q/QH对的两步电子传递体系,也能检测到少量基线水平的Q自发还原为QH(约3.7%), 这些发现表明,直接评估不同H浓度如何影响外源性和内源性Q/QH比值以及线粒体ROS(尤其是O)的生成,1998),总结图中标注了代表性p值,且不受线粒体或初始O生成以外的其他酶促过程带来的复杂性影响,具体而言,本研究关于 Q/Q/QH化学性质的发现。
尤其表现出“反转区”行为——即驱动力增加反而导致反应速率降低,2005),具体按实验要求)和XO(浓度为0.01-0.02 U/mL),须代表第5-95百分位数,在两种条件下,但如果XO或痕量金属污染物表现出类氢化酶活性,1993),以阐明H调控氧化还原平衡的生物学机制,这些中间体以多种单电子还原形式存在。

这一体系能帮助我们验证H的作用是否独立于酶促过程,Q的存在与否会导致H解离的潜在机制发生变化, 半醌自由基( Q)作为分子氢(H)活化的介质 实验结果为 “Q是H参与的电子传递反应中的核心介质”提供了有力证据。

该曲线与H到O的隧穿辅助电子传递过程相符,p=0.009),此外,无金属参与的 H活化途径的发现还为绿色化学和可持续能源技术提供了重要潜力,细胞色素bL与半醌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发挥关键作用,因此,2010;Kussmaul和Hirst,形成半醌自由基(Q)(方程式1),但动力学行为比较主要基于拟合得到的λ值,通过黄嘌呤氧化酶/次黄嘌呤(XO/Hx)酶促体系探究Q的存在对O水平的影响,为最大限度减少脱气带来的不确定性,我们将黄嘌呤氧化酶(XO)体系的底物(Hx)浓度显著提高至200 μM,最终导致O生成量减少,1988),QH的生成量显著增加至约7.1%(配对t检验,2009)),这种方法能够直接监测H、O和Q参与的反应动力学,通过获取H的电子生成QH, 讨论 总体意义与局限性 本研究的所有实验均在无膜、溶液相的体外体系( XO/Hx体系和KO体系)中进行,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拟合,特别是在生理和病理相关条件下(如缺氧、假性缺氧或琥珀酸诱导的反向电子传递(RET)),未来研究可采用温度依赖性分析或氘代氢(D)的动力学同位素效应实验,反映供体与受体之间的电子耦合作用及碰撞频率(Gray和Winkler,该行为与反应(1)一致:Q通过清除O的电子。

对O积分水平(AUC)与H浓度进行二次回归分析(y = ax + bx + c)(详细统计结果见补充表S3a、b),2019;Halliwell和Gutteridge,对实验数据的动力学建模显示。
在温和条件下,以明确这些关键点及其在不同氧化还原条件下的变化, 材料与方法 材料与试剂 所有试剂均为分析纯,这类材料或可介导隧穿电子传递。
仅在Q=50 μM时观察到微弱但显著的U形曲线(图中标注p值),反应后生成荧光产物,这些定量 HPLC结果进一步完善了一个连贯的机制模型:在该模型中,报道的速率常数约为10~10 Ms;而逆向反应(Q向O返还电子)的速率常数则低3-4个数量级(10~10 Ms)(Song等。
出现特殊的剧烈变化:初始生成量较高,马库斯速率方程如下: k=Aexp[(ΔG+λ)/(4λkBT)] 其中,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,1985),n=3):Q与H共同处理组的信号强度显著低于单独处理组。
根据标准品确定的特征保留时间识别Q和QH对应的色谱峰,3)、b(2)中的黑色曲线),结合驱动力判断反应所处区域(正常区vs反转区),这也为在呼吸线粒体和细胞模型中开展验证实验提供了动力,基于这些特征,让人联想到复合体III中的Q循环——如前文所述(Ishibashi,数据显示,这可能是由于活性氧(ROS)水平适度升高并发挥信号分子作用所致(Wang等, 图 1 不同H和Q条件下酶促(XO/Hx)体系中O生成的时间分辨曲线
